您的位置: 游戏资讯 > 游戏问答

洛克王国安妮的幻境在哪—洛克王国安妮的梦境在哪

来源:互联网 浏览:0 2025-04-08 16:41:50

洛克王国及时修复活动攻略

活动时间:9月22日~11月2日

洛克王国安妮的幻境在哪—洛克王国安妮的梦境在哪

活动难度:★☆☆☆☆

敏蒂一直以来负责王国各地的幻境与画境的维护,最近好像出现了一些状况,大家留来帮帮她吧~

活动一共需要四天完成,每天会出现一出需要修复的场景,且损坏程度(损坏程度越高,修复难度越大)、修复限制的条件均不一样,小洛克们可以根据提示前往对应的场景进行修复:

1)第一天:画中仙

损坏程度:※※※

修复提示:带火山灰(罗伦斯兑换),不可以带上火系宠物。

与罗伦斯兑换火山灰后,找到地图中颜料部分,进行修复,需要等待5分钟:

今日地图中有两只宠物,与之战斗胜利即可;待时间冷却后就能修复完成,大家记得去点击完成按钮哦,否则不计入;

2)第二天:安妮的幻境

损坏程度:※※

修复提示:带火山灰(罗伦斯兑换),不可以带幽系、恶魔系宠物。

整体思路与第一天一样,具体的后续更新了再视情况在置顶处补充,下同。

3)第三天:二十的画

损坏程度:※※※※

修复提示:带光灵石(场景搜集),不可以带上火系宠物

4)第四天:迪莫的梦境

损坏程度:※※

修复提示:带光灵石(场景搜集),不可以带幽系、恶魔系宠物。

当四天修复任务均完成后,就可以迎娶敏蒂回家啦!

哈利·波特40岁了,你还爱他吗?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 想学校

主笔 | 陈赛

今年7月31日,哈利·波特就满40岁了。中国的读者读到“哈利·波特”中文版,是从2000年开始,到今年也刚好20周年。我们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重返霍格沃茨,是为了探讨哈利·波特的魔法到底源自哪里?为什么全世界的小孩和大人都为之疯狂?那个以哈迷为主体的情感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到底在向那个虚构的魔法世界寻求什么?它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精神能量与情感抚慰?

我们的封面标题是“理想学校”,霍格沃茨真的是完美的学校吗?

当然不。这个封面里的不少文章会告诉你,霍格沃茨并不是一个乌托邦。比如苗炜所写,“这里充满了势利眼、阶层意识和特权,老师们会随意扣除你的分数,并没有严格的章程,扣多少分完全看心情。你的血统,父母的身份,会被暗暗比较。如果你能参加魁地奇比赛,那你就享有特权。如果你能给球队买来新型的扫帚,你就能入选球队。如果你得到老师的偏爱,你就能无视学校的纪律。如果你是个‘哑炮’,你就会极度压抑。使用二手课本,学院袍过于破旧,穿着不够体面,都会招来非议。麻瓜世界的坏毛病这里也都有,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在这里盛行。J.K.罗琳的确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但是,这里的学校还是麻瓜世界中学校的样子”。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001

但是,这个学校无疑懂得如何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鼓励他们寻求自己的独特性。他们与魔法最初的相遇,是在对角巷里与魔法棒的选择与“被选择”,是分院帽的测试与宣告,你追求勇气、智慧、野心,还是公正?

出于好奇,我在网上做了一个霍格沃茨的分院测试,结果被分到了赫奇帕奇,分院判词声称是因为“谦卑和友善”。

赫奇帕奇是霍格沃茨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学院。罗琳创造这四个学院时,大概参考了心理学上的人格类型理论,每一个学院都代表一种人格特征,比如格兰芬多是勇敢,拉文克劳是智慧,斯莱特林是野心,赫奇帕奇是什么?

学霸、野心家、勇士、好人。原来我只是一个“好人”。对此,我竟然感到隐隐有些失落。

哈利·波特和霍格沃茨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解读的方法,魔法,友谊,家庭,死亡,爱,但它也是关于“特别”的愿望,是关于平庸的恐惧。

《哈利·波特与密室》,2002

现代灰姑娘

孩子对哈利·波特的迷恋很容易理解。这部小说是从孩子的视角来写的,罗琳对于孩子的心理也确乎有着类似本能的理解。

英国作家艾利森·洛瑞曾经提出过,“哈利·波特”是一个现代灰姑娘的故事。和灰姑娘一样,他是个孤儿,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受尽虐待和凌辱。但有一天,突然有只猫头鹰送信来,告诉他,他的父母是著名的巫师,为了保护他而死。母亲对他的爱,甚至击败了世界上最可怖的魔王。通常来说,一个孩子额头的伤疤是父母虐待或者漠视的证据,但在哈利·波特这里,却是爱和才华的表征。

这可能是童年最普遍的幻想之一——这个世界充满了麻瓜,他们不理解你,对世界也毫无想象力,只知道制定各种愚蠢的规则。你那些无趣的家人,都不是你真正的家人。

弗洛伊德管这种故事叫“家庭罗曼史”,小孩子不满足于自己平凡的家庭和父母,于是创造出一个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他有着神秘高贵的血统,背负着拯救世界的命运。

所以,哈利·波特离开家,坐着火车抱着猫头鹰来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一个充满想象和冒险的平行世界。在那里,每个人,无论善恶黑白,都承认他的重要性,都用尽一切办法保护他,或者毁灭他。 从这个角度来说,哈利·波特真正的敌人不是伏地魔,而是德思礼一家。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2004

这是一种自恋吗?当然。不过,自恋未必是坏事。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就认为,自恋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且是贯穿一个人一生成长的线索。按照他的理论,一个孩子从生命之初,都怀抱着一个关于夸大自己与理想父母的幻想。他们将自己和父母看成是全能的宇宙中心,一种类似神的存在。而成长则是一个不断落地的过程,神一样的幻觉渐渐被驯服、被整合成一种成熟的人格。自大被转化,渐渐转变成自尊和自信。对父母的理想化,则变成我们此后人生最重要的价值的基础。

相反,如果小时候这种自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发展成人格障碍——也就是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上说的那种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以及其他同样与自恋发展受挫有关的人格障碍,比如表演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你会一直执着于那个宇宙中心的幻想。

伏地魔先生似乎就是这种自恋受挫的典型案例。当然,他足够强大,一直带着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幻觉而生活,也没有人敢反对。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2007

伏地魔为什么那么害怕死亡?连他的追随者都叫“食死徒”?除了死亡意味着一切的终结之外,是否还因为死亡对众生平等,无论国王,还是乞丐,无论最强大的巫师,还是最弱小的麻瓜?

成年人的逃亡与回归

在作者看来,这是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绝妙的反讽:在科学技术驱动之下的现代社会,崇尚科技,背离神明,拥抱现实,但技术并没有消灭我们对魔法、恐惧、神秘的强烈兴趣。我们清空教堂,紧接着就把它们改造成了电影院。“哈利·波特”和《饥饿游戏》取代了《圣经》;我们想象力的内在世界曾经是祈祷和灵修之所,现在则嵌入到了计算机构筑的数字疆域中。当所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之类的技术真正混合了现实与幻境之后,我们如何能忍耐回到现实?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2009

逃避现实,当然是因为现实太无趣,而魔法是现实规则不起作用的地方。在魔法世界里,一切好运与不幸,不取决于美德、智慧,或是信仰,而是魔法。

贫乏的日常里,谁不想要点魔法呢?会飞的车,会送信的猫头鹰,会说话的画,会打人的柳树,会映出你心中渴望的魔镜⋯⋯闭上眼睛,就可以在狭隘的人生经验之外,召唤一个理性无法到达的世界,一个被想象力照亮的奇境。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2010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霍格沃茨并不违背现实。在这里,日常生活中的灾难和死亡仍然无可避免,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欲望与恐惧,那些你以为已经留在现实世界的问题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副面孔。哈利·波特经历了各种生死考验,才发现自己最强大的魔法,并不是在霍格沃茨学到的强大魔咒,而是当年母亲留给他的爱。

如果哈利·波特没有坐上通往霍格沃茨的火车,会怎么样?

也许就在女贞路4号的姨妈家,默默无闻地长大,读一个平庸的学校,掌握几项平庸的本事,对付着活下去。也许会认识一两个好友,虽然未必像罗恩和赫敏那么仗义和聪慧。也许,不忙的时候,他也会拿起一本叫《哈利·波特》的书,逃避到那个魔法的世界里去,发现那里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男孩。

1991年,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9¾站台,哈利穿过砖墙

2017年,已至中年的哈利与金妮和罗恩及赫敏两家人,在9¾站台送孩子们乘车前往霍格沃茨。

阅读这本书,他的人生会多少有所改变吗?

在哈利·波特与伏地魔最后的决战之后,他的灵魂来到一个类似天堂中转站的地方。他的人生导师邓布利多在等他。

他问,“这些是真的吗?还是只是发生在我的脑海里?”

邓布利多冲他眨眨眼,“当然是发生在你的脑袋里的,哈利。但是,为什么这样就不是真的呢?”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2011

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理想学校」

  • 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理想学校(陈赛)

  • 猫头鹰就在路上(孙若茜)

  • Q&A:“麻瓜”是怎么来的?(孙若茜)

  • 魔幻电影之旅,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宋诗婷)

  • 邓布利多的小灶儿(苗炜)

  • 开往霍格沃茨的蒸汽火车(李孟苏)

  • “哈利·波特”与哥特小说传统(苗千)

  • 霍格沃茨需要心理咨询师吗?(陈赛)

  • 亦真亦幻的魔法史(薛芃)

  • 与神奇动物共享魔法(陈璐)

  • 麻瓜花园的霍格沃茨植物(蔡丸子)

  • 魁地奇是一种公平的比赛吗?(安妮)

  • 霍格沃茨课程指南(杨雯)

  • 霍格沃茨的食单(张月寒)

  • 热点:危险的夏天:农村儿童防溺水教育调查(吴淑斌)

  • 调查:养育9个孩子:大山里的另一种选择(李秀莉)

  • 人物:李雪顺:《江城》译者(王海燕)

  • 市场分析:超预期复苏的背后(谢九)

  • 话题:《汉密尔顿》,乱世枭声(黑麦)

  • 图像:女性故事的禁锢与自由(张宇凌)

  • 时尚:终于可以“脚趾自由”了吗?(杨聃)

  • 书评:读一本书,找回隐藏在身体里的野兽(袁越)

  • 邢海洋:注册制为什么治不了“炒新”?

  • 袁越:没有抽的日子

  • 卜键:的传说与诱惑

  • 张斌:消逝的奥运选手

  • 宋晓军:美国海军希望再出现一个卡尔·文森

“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是理想学校吗?当我们将这个问题抛向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大使#戴锦华时,她说,霍格沃茨中同样存在着校园不平等、霸凌,竞争中的邪恶手段,称它为理想学校的原因是因为有怀抱信念和理想的老师,同学间的友情和成长。它的理想性是相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而不是绝对的高大上。

戴锦华喜欢“哈利·波特”中种种神奇的设定,她认为这是一部再度召唤人文价值的作品。“哈利·波特”何以在中国风靡一时?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真的只是善与恶的对决吗?它的经典性能够延续吗?……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聊聊她眼中的“哈利·波特”和理想学校。

点击上图, 听戴锦华聊聊她眼中的理想学校。

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 想学校

《声入人心》:高天鹤玩转4种唱腔,假声男高音惊艳全场

假声男高音《幻境》技惊四座,直率评论又犀利形象得语惊众人,在湖南卫视每周五晚20:00的《声入人心》播出后,高天鹤成为全网青睐的“耿直boy”,也成为节目中最受瞩目的实力成员之一。据悉,在本周五晚新一期的《声入人心中》,高天鹤公演表现比第一期更为自如,和李琦搭档,呈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舞台。

耿直boy高天鹤上热搜,实力强劲爱憎分明

“我觉得茱莉亚代表不平凡,他,平凡”,“他的高音像海浪拍打岸边的岩石一样涤荡着我的心灵”⋯⋯在此前《声入人心》所播出的节目中,高天鹤犀利又形象的点评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就如同他那高之又高的假声男高音一样。这份耿直或者说直率,顿时戳中网友们的喜好,让高天鹤收获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微博热搜。

也许有人会质疑他是故作惊人之语,但高天鹤的大学同学会告诉你,“这人大学就这样了,从没变过”——他就是一个生活中爱憎分明、专业上棱角分明的人。如果你专业强劲,那么高天鹤一定会将他对你的溢美之词全数表达,并让你知道;如果你表现欠佳,那么他也丝毫不退缩,直言诤语一定少不了。

为热爱练习假声男高音,他要不可替代

高天鹤毕业自天津音乐学院,现在在天津歌舞剧院歌舞团工作,时常出现在各类传统剧目的舞台之上。10年的二胡童子功,10年的专业声乐训练,让他拥有极为深厚的音乐素养。

实际上,高天鹤所擅长的不仅仅是假声男高音。他本是唱男高音的,并且专业度常年排在年级前三,而现在的假声男高音其实是一点点练出来的。作为沉稳嘹亮的男高音,高天鹤的许多排练视频在网上流传,但他最爱的其实还是假声男高音。只因他觉得女高音是歌剧上的明珠,50%的歌剧艺术都是女高音的艺术。一次又一次的模仿自学造就了现在的高天鹤。当他掌握假声男高音之后,每一次高昂的歌唱都会让他觉得嗓音愉悦,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就像每一个追求卓绝的人,其实高天鹤想要的是什么都能唱,是不可替代。

首场公演张力十足,《我曾有梦》4种唱腔惊艳全场

在《声入人心》的舞台上,高天鹤的确做到了不可替代。在本周五晚20:00将播出的首场公演上,李琦与高天鹤搭档,演唱了一首来自著名音乐剧《悲惨世界》的《I dreamed a dream(我曾有梦)》。

延续了试唱时的假声男高音,多了一份张弛有度,高天鹤的表演让出品人石倚洁大呼技巧完满,也让现场的专家团惊艳于他的演唱方式。据悉,现场效果震撼无比、戏剧张力十足,李琦和高天鹤的声音相互交织,构建出了一个真实的幻境;多次转调,十分到位地传达了社会底层女子芳汀的悲凉心绪。高天鹤更是在作品中呈现了男女共计4种唱腔,完成了对女生来说都算难唱的唱段,在挑战自己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

曾让安妮·海瑟薇声名大噪的《我曾有梦》,这次会被李琦与高天鹤演绎成什么样的风格?今晚20:00《声入人心》准时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