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游戏资讯 > 游戏问答

德国驱逐舰:战争中永远奋战在最危险的第一线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0 2024-03-04 14:02:40

1、除掉“凡尔赛宫”的“破坏者”

一战之前德国人并不太重视驱逐舰的发展,但是随着他们的小型鱼雷艇逐渐无法应对英国驱逐舰日益增加的吨位,德国人立即开始专注于大吨位的建造驱逐舰。 ——虽然他们自己从未使用过“驱逐舰”的分类,只是将这些舰艇称为“大型鱼雷艇”。 然而,这些“大型鱼雷艇”绝大多数要么尚未建造,要么随公海舰队主力在斯卡帕流沉入海底(共有50艘自沉,其中 32 艘成功,18 艘搁浅),只有极少数幸存。 该船还被引渡到其他国家作为战争补偿。 当德国人一夜之间丧失了所有驱逐舰力量的同时,也受到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和约规定德国海军只能拥有12艘驱逐舰/大型鱼雷艇,而当这些舰艇达到20艘船龄时可以更换新船,新船吨位不得超过800吨(标准排水量,英制长吨)。

大型鱼雷艇G102沉没失败并在斯卡帕湾搁浅

由于魏玛允许德国海军保留的驱逐舰全部是1906年建造的“1906型大型鱼雷艇”,因此在条约签订后的短短几年内,德国人不得不开始考虑建造替代舰艇凡尔赛宫。 由于800吨的吨位限制甚至远低于德国在一战末期建造的系列大型鱼雷艇,因此这些替代舰也被归类为“大型鱼雷艇”。 然而德国人也很清楚,这些和平条约体系下的所谓“驱逐舰”早已被时代抛弃——当第一艘取代该舰的鱼雷艇“海鸥”号于192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时,日本1700吨级的“吹雪”级“海鸥”级已经开工建造,而英国新建造的A级驱逐舰领头舰吨位也超过了1500吨,几乎是“海鸥”级的两倍。 德国人深感自己的海军需要真正的“驱逐舰”,但想要拥有真正的“驱逐舰”,首先必须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魏玛德国政府在政治和外交层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尽管成果微乎其微,但他们还是在1932年看到了一线希望——日内瓦裁军会议即将召开。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建造的第一艘“大型鱼雷艇”——第一艘23型鱼雷艇“海鸥”号

1932年2月召开的日内瓦裁军会议上,德国人提出取消《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的各种限制。 否则,就应该将其他国家的海军规模限制在与德国同等的水平,以确保德国不会受到威胁。 以法国为首的其他与会国自然拒绝了这一提议,裁军会议因此陷入僵局,休会至夏季。 德国人没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而且由于时任国防部长冯·施莱歇尔支持将军事资源向陆军倾斜,雷德尔领导的德国海军尽管心中诸多不满,还是决定在《凡尔赛条约》中作战。 “在”的基本框架下发展——但仍需要暗中进行一些“非法”活动,包括建造潜艇和扩大驱逐舰吨位​​。 1932年11月15日,德国海军提交了建造计划并获得了冯·施莱歇尔的许可。 这项名为“翁鲍计划”的计划包括建造12艘新“驱逐舰”——虽然数量与和平条约限制相同,但雷德尔计划建造吨位超过1100吨的新驱逐舰,以便能够与英法最新型驱逐舰竞争。1933年2月,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在重新召开的日内瓦裁军会议上表示,德国将重新建立武装部队,不会遵守《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与此同时,希特勒支持的海军建设也开始“公然”违反和平条约——1100吨级驱逐舰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然而雷德尔很快就对这个计划失去了兴趣——他认为各造船厂提交的1100吨级驱逐舰计划与之前的“猛禽”鱼雷艇(前面提到的“海鸥”级,正式名称是23型鱼雷艇)不一致,战斗力相差不大力量。

1933年3月,雷德尔决定将驱逐舰吨位​​增加到1500吨,要求航速为38节,主炮火力为4门13厘米主炮,两具三联鱼雷发射管,续航力为2200海里/19节。 。 两个月后,雷德尔再次提出要求:吨位提高到1850吨——这是《伦敦海军条约》限制的驱逐舰最大吨位。 与原计划相比,多出的350吨不仅用于提高船体强度和续航能力(达到3000海里/17~19节),还需要增加火力——主炮数量增加到5门,鱼雷发射管改为两座四座安装。 此时,德国人也决定不再将自己的新舰艇称为“大型鱼雷艇”,而是推出了新的分类——“驱逐舰”,并使用首字母Z作为舰艇类型代号。

基尔的Vulcan SK22计划2.1934型是根据1500吨级指标设计的,然后扩展成为1850吨级指标的可选计划之一。

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指出1932年德国海军制定的“重建计划”需要扩大。 他希望德国海军能够成为一支各型舰艇种类齐全、规模足够大、能够对抗假想敌(法国、波兰、苏联)的进攻力量。 一年前按照凡尔赛条约制定的12艘驱逐舰的建造计划此时已经变得过于寒酸,于是雷德尔制定了新的计划——在1934年左右开始建造16艘驱逐舰。以雷德尔5月份制定的技术规格为基础几个月后,四家德国造船厂——Sisau、Vulcan、Weser 和 Deutsche Werkbahn——各自提交了自己的提案。 这四个计划在德国海军内部编号为SK 21-SK 24。 德国海军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做出选择——作为私人造船厂计划的SK 21、SK 22和SK 23计划都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例如SK 21计划采用的是平甲板鱼雷艇型,被认为适航性不足以应对远洋作战。 源自早期1500吨靶设计的SK 22计划只有四门主炮。 选用了德国工厂的SK 24方案。

西哨船厂提供的SK21解决方案采用与此前“大型鱼雷艇”相同的平甲板船型

SK 24计划几乎满足了雷德尔的所有要求,还采用了一些新技术——采用新型更高强度的52号钢(低合金钢)来建造船体,并使用德国人不久前建造的Wagner高温高压锅炉在获得许可的Benson锅炉(超临界锅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计。 德国人期望新材料、新技术能够赋予新型驱逐舰优异的航行性能。 1934年初,德国工厂完成了计划的详细设计。 德国海军司令部于四月份订购了第一批四艘新型驱逐舰。 这四艘驱逐舰也获得了项目编号Z1~Z4,并将全部在基尔建造。 建于德国工厂。 雷德尔希望看到Z1和Z2在1936年4月和6月进入现役。在他的计划中,后续12艘应该在1935年开始建造。由于1934年定型,该型驱逐舰被称为“1934型驱逐舰” 。 1934型驱逐舰设计吨位为1850吨(海试时测试的标准型实际为2200多吨),长119米,宽11.3米,最大吃水4.23米,涡轮输出7万马力,设计航速为36节。 除了五座主炮和两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外,1934型驱逐舰还配备了两座双联装3.7厘米高射炮、四座单联装2厘米高射炮和四个深水炸弹投射器。

1934型驱逐舰是德国人用来定义和归类为“驱逐舰”的第一种舰型。 图为设计之初的规划线路图。

尽管1934型驱逐舰的规划设计进展迅速,但由于建造时德国基尔工厂工作量大,前四艘舰的建造进度大大落后于预期。 由于无法腾出船台,德国工厂在 1934 年 11 月才铺设了 Z1 和 Z2 的龙骨——仍在原本用于船舶维修的干船坞中,而 Z3 和 Z4 则要等到 1935 年 1 月登月。 鉴于此,德国海军还决定将后续12艘驱逐舰的建造安排到三个不同的造船厂,以加快进度。 德施马克(不来梅)、日耳曼尼亚(基尔)和布洛姆-沃斯(汉堡)三个船厂分别获得4艘(Z5~Z8)、5艘(Z9~Z13)和3艘(Z14~Z16)订单。 1935年4月至1936年1月,这12艘后继舰的建造也陆续开工。

Z1“莱布雷希特·马斯”号驱逐舰试航

1935年8月18日,Z1推出。 德国人决定以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海军军官的名字来命名这艘1934年的驱逐舰。因此,Z1被命名为“Lebrecht Maas”。 1937年1月14日,“莱布雷希特·马斯”号驱逐舰正式交付海军并开始海试。 然而,海试第一天问题就出现了——这艘尖端驱逐舰的适航性远低于预期。 ,即使采用了艏楼船型,即使试航只是在风浪不那么严重的波罗的海,船头的波浪仍然很严重,波浪会甚至经常撞上驾驶台。 德国海军要求造船厂尽快拿出重建计划来改善这一问题。 更换抗波能力更好的船头是最简单的方法,但这需要相对较长的改装时间,因此德国工厂设计了一种名为“Staukeil”的小型楔形龙骨,安装在船尾下方。 德国工程师认为,这个小龙骨可以在船舶高速航行时为船尾提供下压力,使船头抬起,同时还可以提高船舶的转弯半径。 “马斯”号在第一次海试归来后进行了对接和安装。 其他尚未服役的1934型也进行了这种改装,距离服役还有一段时间的第二批12艘(Z5~Z16)也决定更换为重新设计的船首。 由于这个微小的变化,第二批也被称为“1934A型”。

箭头所指的是德国人为了提高航行性能而安装在1934年和1934A型上的船尾小楔形龙骨。 德国人称其为“Staukeil”

Z16“Friedrich Eckert”属于1934A型。 与1934型相比,唯一的区别是弓被重新设计。

箭头所指的是1934A型和1934型的船头区别(虚线是1934型,1934A型在其弓柱前面增加了一小部分,以便更好地劈波)3.更大的改进型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军协定签署。 这份协议让德国海军在法律上彻底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德国人还获得了5.22万吨的总配额来建造驱逐舰。 除了早先建造的800吨级“猛禽”级(23型)和“野兽”级(24型)大型鱼雷艇外,德国海军还有4.26万吨的建造大型驱逐舰的配额。 德国人随后将1934型驱逐舰描述为16艘“1625吨”驱逐舰,以便他们可以“合法”建造更多同类型驱逐舰——在德国计划中,需要在1936年和1937年开工6艘后续舰艇。每年6艘,此后每年2至3艘——虽然1938年以后的计划已经超出条约配额,但当时作为基准的《伦敦海军条约》也已经到期。

驱逐舰指挥官攻略_驱逐舰指挥官2_驱逐舰指挥官技能

1934型驱逐舰的实际标准排水量超过2200吨,英德海军协定中描述为1625吨。 图为Z2“乔治蒂勒”。 注意船头水线以上的波浪板。 这是一艘替代船。 船头前的临时防浪措施仅适用于本船。

1935年7月,英德海军协定签署后不久,德国人准备在明年开始建造八艘后续舰艇。 最初,德国人计划使用1934年型的设计。 不过,由于8月份下水舾装的Z1和Z2被发现存在船体稳定性问题,德国海军希望工程师能够做出一些改进。 德国工程师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加长和加宽船体。 1936年计划建造的六船计划比1934年的型号长6米,宽0.45米。 吨位和最大吃水也略有增加。 船头经过改造,具有更好的适航性和强度。 具有较高的曲率,但其他方面保持不变。 由于船体加大,这批6艘被称为“1936型驱逐舰”。 1936年初,所有六艘船的订单都被送到了不来梅的德施马克造船厂——因为这是当时德国唯一一家有闲置产能的造船厂。 9月,1936型第一艘船Z17开始建造。 四个月后,由于“莱布雷希特·马斯”号海试时发现的适航问题,1936型也决定更换船头,但没有像1934型那样安装船尾楔形龙骨——类似功能上的改进是1936 型通过将两个推进轴放置在更靠近船体中心的位置来实现这一点。

1936型驱逐舰的线型图是为了解决1934型的稳定性问题而加大船体的改进版,同时艏角更大。

由于Z计划的实施,德国的造船任务异常繁重。 因此,原定于1936年开工的六艘1936型驱逐舰中,只有三艘真正开工建造,其余三艘则推迟到了1937年底。不过,推迟的建造计划也让他们在使用中获得了更多的实际经验。 1934 年型。 1937年底,首批服役的四艘1934型驱逐舰进入大西洋进行训练,但它们在波罗的海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船首问题。 大西洋的海浪上升现象变得更加严重; 安装在船尾的楔形龙骨确实具有抬高船头的功能,但这也会导致船体承受额外的剪应力并有断裂的风险。 1938年4月,训练归来的四艘1934型舰进入码头更换船头。 1934型的新弓与1936型相似,与1934A上使用的新弓相比,具有更高的上翘角度。 同时,在船体中部增加结构钢厚度进行加固。 尚未下水的最后三艘1936型舰Z20~Z22在建造时直接更换为新设计的剪刀艏(大西洋弓),而已经服役或下水的Z1~Z19则由于到重型造船业。 出差了,没时间换衣服。

更换Z2“George Thiele”的新弓后,您可以注意到它的向上角度明显更大。

1936型驱逐舰Z21“Wilhelm Heidkamp”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新型剪式大西洋船首。 4.小艇反炮

1938年3月,Z8驱逐舰“布鲁诺·海涅曼”号开始服役。 这艘驱逐舰与她的姊妹舰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服役时她只配备了4门主炮。 “海涅曼”号装备的四门主炮是德国海军新设计的用于驱逐舰和大型鱼雷艇的15cm/48 Tbts KC/36舰炮(Tbts K的意思是Torpedoboots Kanone,鱼雷艇炮)。 4月,装备4门15厘米主炮的“海涅曼”号在姊妹舰Z5“保罗·雅可比”号的陪同下,前往挪威近海进行射击测试。 试验中检验了新型主炮的可靠性。 因此,在测试完成后,“布鲁诺·海涅曼”号返回基尔拆除了这些火炮,并重新安装了与其他姊妹舰相同的五门12.7厘米火炮。 主炮。

装备4门15厘米主炮进行测试的Z8“布鲁诺·海涅曼”

虽然在1934A型驱逐舰上安装15厘米火炮只是一次测试,但这次测试也表明在驱逐舰上安装更大口径主炮不存在技术和可行性障碍。 德国人对大口径鱼雷艇的向往由来已久。 最初是因为一战期间,忽视了驱逐舰发展的德国人发现他们的鱼雷艇(装备8.8厘米或10.5厘米主炮)面对英国驱逐舰(大多数装备4门时)英寸(102毫米主炮),火力往往处于劣势,因此有加大主炮口径压倒敌方驱逐舰的做法,虽然当时由于条约限制选择了12.7厘米作为驱逐舰主炮口径。在研制1934型和1936型驱逐舰的同时,德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最大的假想敌法国海军已经建造了一系列装备有138.6毫米口径主炮的大型驱逐舰,如果想要压倒他们的话火力方面,需要回到一战时期在鱼雷艇上安装15厘米口径主炮的老做法。

法国海军装备138.6毫米口径主炮的大型驱逐舰是德国人决定使用15厘米口径“鱼雷炮”的重要原因。 图为6号“乌托邦”级舰“不屈”号

1936年底,德国海军司令部指示,驱逐舰需要考虑在大西洋进行远洋行动,并应考虑到深海和热带地区(非洲)的行动。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海军工程师提出,除了为驱逐舰配备15厘米主炮以应对法国海军可能的威胁外,还需要增加舰艇的尺寸和吨位。 最理想的情况是介于现在的驱逐舰和轻巡洋舰之间。 时间——约3800~4100吨。 1937年,德国设计师开始根据这一想法提出一些计划,但这些计划都没有令海军司令部满意——它们的射程不足4500海里,远未达到司令部制定的“远洋作战”标准(以“以“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为标准,其航程应为约6000海里(航速为19节)。 另外航速也不尽如人意(均为35至36节左右,假想敌法国大型驱逐舰普遍在40节以上)。 设计者表示,如果需要更大的航程和更高的航速,成本必然会大幅增加,船体也必然会再次扩大,以便容纳更多的燃料。 这只会创造出一种体型和类似于轻巡洋舰但具有驱逐舰防护等级的无用舰型。 指挥部意识到了问题,于是在1938年4月8日,整个1937年的计划被放弃,德国人开始重新制定“大西洋型驱逐舰”的技术规格。

1937年计划的草案之一——J1计划,安装了5门12.7厘米主炮和8门鱼雷发射管。 15厘米主炮研制完成后可立即更换主炮。该计划标准排水量3776吨,长139.2米,宽14.2米,最大吃水4.34米,航速36结。 4号主炮后面是一门单管10.5厘米高射炮。

就在整个1937年计划彻底放弃的同一天,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指示尽快完成拖延了一年的1936型建造计划。 最初预计于 1937 年开始建造 6 艘,于 1938 年开始建造 2 艘,但 1936 年计划的最后一艘 Z22 的建造实际上在不到三个月前就开始了。 基于对抗法国驱逐舰的要求,雷德尔指示新一批八艘驱逐舰(Z23~Z30)应使用与1937年计划相同的15厘米主炮——按照原计划,它们应该完全按照1936年标准。 为了容纳较重的15厘米主炮,德国设计师在1936型船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船体加长2米,加宽0.2米。 同时,为了提高操纵性和操纵性,该船提高了船尾,并由单舵改为双舵布置。 因此,该型驱逐舰被称为“1936A型”。 由于与1936年型号相比没有太多变化,详细设计于4月底完成,所有八艘订单立即下发给德施马克造船厂。 不过,虽然1936A型驱逐舰的设计应配备5座15厘米主炮(船首1座双联炮塔,船尾3座单联炮塔),但由于双联炮塔的研制和建造进度滞后,1936A型全部配备驱逐舰已完成。 当时它实际上只配备了4座单装炮塔,而Z28则更为特殊——因为在建造过程中决定将其用作驱逐舰舰队指挥舰,在其上安装了额外的通讯和指挥设施。船尾。 因此,主炮被移至船头。

1941年的1936A型Z24驱逐舰,由于双炮塔研制迟缓,服役时只装备了4座单炮塔。从1936A型开始,德国人不再以个人名字来命名驱逐舰,而只用建造编号。

Z28驱逐舰与其姊妹舰有很大不同,因为它被用作指挥舰。 注意艉主炮组后部的舱室,用于放置额外的通讯设施。

在1936A型定型的同时,德国海军也开始了“大西洋型驱逐舰”新一轮的设计论证工作。 德国工程师提出了混合使用柴油机和蒸汽轮机以增加耐用性的计划并获得批准。 基于此,设计者需要在船体上安装三个推进轴,一个由柴油机驱动,两个由高速蒸汽轮机驱动。 同时,设计师还计划在新计划中全面应用1936A型上的双炮塔——使其在不改变车体尺寸的情况下,能够拥有更强的火力。 1938年中期,设计部门提交了两份草案。 船体尺寸与1937年的计划没有太大区别,但安装了柴油发动机,将续航力提高到8000海里/17节,最高航速略微提高到37.5节。 装备三座双联炮塔也让总火力达到了6门主炮的水平。 雷德尔对这个设计相当满意,因此他将这种类型的“驱逐舰”添加到了Z计划中,但优先级相对较低。 计划在1943年之前开始建造10艘,1945年之前再建造14艘,总计24艘。 不过,由于Z计划的调整,这24艘被称为“1938A型”的“大西洋型驱逐舰”的订单实际上并没有下达。

1938A 计划的假想图。 此类计划是根据 1937 年的计划制定的。 标准排水量为3914吨。 船体尺寸与1937年计划相似,但由于增加了柴油发动机,续航里程大大增加。武器装备为6门15厘米主炮(三门双联)、两门五联装鱼雷发射管、2门8.8厘米高射炮(一门双联)、4门3.7厘米高射炮(两门双联)和10门2厘米高射炮

(待续)